行医之谈|段涛:不要神化也不要污名化医生,大家共同的“敌人”是疾病

行医之谈|段涛:不要神化也不要污名化医生,大家共同的“敌人”是疾病

hyde558 2025-08-19 装修心得 2 次浏览 0个评论

【编者按】

何为医者?医者何为?“药王”孙思邈曾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一千多年前后的当下,这样的问题,还在不断叩击着医生、患者和公众的心灵。当人们把更多期望和光环赋予医生,也意味着把更大压力、更多不确定摆在他们面前。

所以真实的医生是怎样的?医患之间应如何相处?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行医之谈”特别策划。本篇对话知名妇产科医生段涛。

“网络医疗纠纷低成本、高杀伤力,或许会让更多人不愿意去做产科医生。”

从医近40年,妇产科专家段涛依旧为自己所在的行业而揪心。谈及前不久发生的“妇产科主任因长期遭受网络暴力坠楼身亡”,他向澎湃新闻记者坦言,尽管现在医学发达,让怀孕生孩子的风险降低了很多,但产科是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学科,每个正常的孕妇都有可能转为危重病人。

“医患双方应该共同携手降低风险,而不是背道而驰。”在段涛看来,医生不需要被神化,但也不要丑化和污名化。大家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想要诊疗流程更为规范,就应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段涛 资料图

作为国内第一批“医疗博主”,段涛从2014年起就通过微信公众号讲述从医心得、医院管理经验,为患者做科普,积累了数百万粉丝,被网友称为“段爷”“涛哥”。

2024年初,段涛发文呼吁“救救产科”,引来社会对于出生率下跌背后产科医生生存现状的关注。如今距离他的呼吁已过去一年半时间,在经历分娩率下跌、部分产科医院关闭、产科医生转型之后,段涛坦言:“看到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生育政策,多地分娩量开始止跌回升,相信产科会慢慢走出至暗时刻。”

“产科是24小时的急诊,是永远的ICU”

段涛的走红,绝非偶然。2014年,基于对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关注,时任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的他决定开设个人微信公众号“段涛大夫”。

2014年6月,段涛发文《我承认我不是个好医生》,长达约2000字的文章讲述自己因各类会议无法出诊的无奈,也表达了对处理医患关系、创新医疗服务方面等方面的思考。

从最初的一周两篇文章——周一讲专业科普文章、周三写院长日记,到随后的“日更”,至今他已经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近1500篇原创内容,“敢于直言”和“精辟幽默”的写作风格,让他收获了大量粉丝。

谈及为何做妇产科医生,段涛坦言,两位老师对他的影响很深:一名是他的启蒙老师山东医科大学江森教授;另一名老师是研究生导师张振钧教授,他也是江森教授的终身好友。

“江森教授上妇产科学时,全凭一支粉笔就能洋洋洒洒讲两个晚上,除了讲疾病之外,关于疾病的命名、历史、轶事、未来研究发展随手拈来,上下千年,横贯中西。也就是那一刻,我决定了要做妇产科,可惜江森教授当时不招硕士只招博士,当时又没有硕博连读。后来,我拜在了张振钧教授门下,他如同一名慈父,也是我生活中的导师,他的文学功底颇深,文章写得很好。”段涛表示。

在妇产科当中,段涛更爱产科。“单单掌握好知识和技术是不够的,与其他科室相比,产科更像是一门手艺,好的产科医生更是像匠人,需要的是匠心,手和脑子是要打通的。”这是段涛喜欢产科的理由。

但在他看来,产科也是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学科。他坦言,以前老一辈的说法是“怀孕生孩子是一只脚踏进棺材里,生好的话这只脚可以拿出来;生不好的话,另外一只脚也会进去”。

“产科是24小时的急诊,是永远的ICU。羊水栓塞、大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子宫破裂……每个正常的孕妇都有可能随时转换为危重病人。”但段涛也觉得,看着一个个孕产妇迎接新生命,走在街头看到曾经接生过的人带着孩子打招呼、和他说感谢,有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这也是他一直坚持做产科医生的理由。

“网络医闹低成本、高杀伤力,用法律保护医患双方的权益才是正道”

前不久,河南省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邵医生坠楼身亡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也引起了段涛的反思。

“在医疗领域,医患矛盾与纠纷并不罕见,以往也会发生,但过去我们听到更多的是线下医疗纠纷,现在转移到了线上。”在段涛看来,网络医疗纠纷是低成本的,一个人可以开设很多个小号,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量。但当下网络关注度又很高,甚至会比线下医疗纠纷的关注度更高。医生往往会选择沉默,面对医患信息的不对称,有时候医生也无能为力。

“这样的网络医疗纠纷低成本、高杀伤力,或许会让更多人不愿意去做产科医生。”段涛呼吁,不能让医疗纠纷事件在互联网平台上愈演愈烈,“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医患双方的权益才是正道,绝不能通过歪曲事实、挑动社会舆论,来损害医护人员的名誉,医院和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处理并化解医患矛盾,避免走向极端。”

段涛在工作中。受访者 供图

坠楼事件发生后,段涛看到很多人为邵医生正名,同时也有媒体报道“妇产科是医患矛盾的高发科室”。有法律服务机构检索2024年700份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判决书发现,妇产科案件数量98件,位列第二。

在段涛看来,这种矛盾其实长期存在。“这主要是基于现实和患者的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太大,尽管现在医学发达,让怀孕生孩子的风险降低了很多。但是风险依然存在,每年孕产妇死亡现象还在出现,出生缺陷也同时存在;但对于任何家庭来说,大家都希望生孩子是安全的,生下来是个完美的孩子,不能出现死亡或缺陷。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个要求是合情合理的,但残酷的现实是存在的。”

除了医患矛盾,段涛认为目前产科还面临诸多难题和压力。“产科的运营成本其实很高,三班倒的助产士,24小时都在岗的产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和新生儿科医生,时刻要保证每个孕产妇的安全,同时还需要有好的服务体验。更多时候,医患双方应该是一个团队,来共同携手降低风险,而不是背道而驰。”

呼吁“救救产科”后,一系列政策带来希望

事实上,如今的产科发展还要面对分娩量下跌、产科医生流失的现实。

2024年年初,段涛公开发文呼吁“救救产科”。对此,他曾表示:“写文章不是要哭穷,也不是希望大家对产科产生同情,只是想告诉大家,在严峻现实面前产科如何得以发展,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再过几年整个学科就可能往下走,优秀的年轻人不愿意来产科。真如此,问题就真的大了。”

如今,距离发文已经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段涛看到了很多变化,“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支持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发放育儿补贴等等,多地分娩量开始止跌回升,相信产科会慢慢地走出至暗时刻。”

但段涛也表示,从政府文件的出台到具体政策的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策执行过程中,如何环环扣紧、无缝衔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产科医生来说,未来随着结婚年龄延后,将可能面对更多高龄产妇,风险会越来越多,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合并症出现的概率会更高,“未来,产科医生面临的挑战或许会更多。”

当下,段涛认为,产科医生不仅要坚持下来,也要学习和拥抱新的技术,不仅仅是临床技术,也包含日新月异的AI技术等。

2025年5月,段涛加盟上海市东方医院后,一直没有停下过忙碌的步伐,除了临床诊疗工作,他还多了一项工作任务:医学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现在我一半的工作时间都和AI有关。”目前段涛的AI分身已在平台落地,可以远程解答孕产妇遇到的疑难问题。“未来,AI还可以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疾病风险预测、高危风险人群管理等方面助力产科医生。”

祝碧晨 设计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行医之谈|段涛:不要神化也不要污名化医生,大家共同的“敌人”是疾病》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